首頁 > 廣場 > 話題詳情
#價值共識
#價值共識(1)

薩克機長 【電動單細胞】快樂、娛樂值不值?值多少? 好久沒有寫關於「電玩」的話題了,
今天就來聊聊:妳覺得一款遊戲“值得”
多少錢?
哪個價位內你能接受?
一段時間沒再買「家用主機」遊戲了,
幾年前PS4的實體版遊戲大概就落在
新臺幣1800~2000出頭,這裡當然是泛指
「標準版/一般版」,不包括廠商花里胡哨搞出的
「豪華版」、「典藏版」之類的;「巴哈商城」
看了一下,2023年大致也落在這個區間。
除去「家用主機」這個範疇,「電腦平臺」
如果是V社的Steam在各個季度的「特惠活動」、
不時的折扣優惠,價格更會出現極大差異,
這也能體現出「數位」和「實體」兩個版本間
最大的區別。
個人是七零後,當時「紅白機」尚不是那麼
普及的玩意兒,一方面當然跟華人社會對
“「打電動」會影響課業”的思維有關,
另一方面先不論主機價格,單就「正版卡匣」
也不是便宜的東西,這也間接促成了小賣店
讓你玩膩了貼錢換一款的「卡匣交換」機制,
更直接的也許是那個到PS帝國時代前葉都還
很盛行的「改機/盜版」生態;從FC時期動輒
X百合一的「合卡」、SFC的磁碟片燒錄,
再到「盜版一張50,正版1500起跳」的
索尼PS時期。
對於任天堂(Nintendo)最新的家用主機 Switch
性能表現似乎近來有頗多質疑,而如果我們從
任天堂、SEGA早期的爭霸戰歷史來看,
「主機性能」、「畫質表現」顯然一直不是
任天堂所側重的核心,相比1080P老任所著重關注
的一直是「創意」;期間也許有外設等追加設計UP
然而絕沒有XBOX 、PS那樣單就主機性能表現去做出
的更迭改版來得多和頻繁。
前面也說過,任天堂就算是在「紅白機」時期
對於當年的臺灣家庭而言都不算是太便宜的玩具,
這也許跟當時沒有代理商有關?
無論如何,幾個「次世代主機」的更迭下來,
任天堂的主機在微軟參戰前印象裡售價好像都是
相對便宜的,這也許跟老任不一味追求畫質有關,
或者也跟「買得起的兒童娛樂產品」定位不無關係;
比如索尼很長一段時間就是把自家主機定位在
「一個時尚的家電」那種宣發意象,時尚與品牌
價值加持下可以想見售價不會太親民。
無論如何,「主機」這種東西只要妳不是追求最新
的,至多四~八年痛一次,回歸原點:遊戲(軟體)
才是讓玩家荷包慘叫連連的元兇,單就這點顯然
電腦玩家(就是要等移植)或Xbox Game Pass
的擁護者日眾不無道理。
我一直有種懷疑:時至今日「電玩」還能算是
「小孩玩具」嗎?
在《佐賀的超級阿嬤》裡阿嬤說最不花錢的運動
就是跑步,而買蒼蠅紙黏蟬、挖蚯蚓捉蝦這是當年
我在鄉下最不花錢、「低消」的兒童娛樂,而隨著
所謂3A、4A大作的開發時程與花費人力、物力成本,
我不知道時至今日,「電玩」的售價到底還能不能
算是給「小孩」的娛樂?
也許因應著「少子化」、「高齡社會」的到來,
我們的娛樂產業受眾也在悄悄地發生著版塊位移
也說不定。
最後,隨著一款遊戲可以「線上更新」之後,
「半成品」到底該不該上市?
如果後面還有「資料片/DLC」,那麼總售價
到底要多少才算「相對合理」?
我們總不能每次都說「開發一款遊戲要要多少錢?」
來矇混過關吧?
我們是否需要那麼逼真、寫實的「高畫質」
遊戲體驗?
如果需要,我們又願意為了這個「高畫質」
付出多少錢?
#電玩
#遊戲開發
#成本
#售價
#自由市場
#供需
#價值共識
閲讀正文
在QooApp開啟